• 官方微博

从一杯「酒」读懂中国人的团圆

发布时间:2020-09-03

自古以来,文人墨客喜欢用“月”来寄托情感,也喜欢借“酒”来抒写思绪。那些中秋的“酒”中暗藏着他们怎样的情结呢?

八月十五饮酒的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。从唐朝开始,饮酒对月、登高赏月就成了固定的风俗,人们以此来庆祝团圆美好的一刻。

据《天宝遗事》记载,生性浪漫的唐玄宗,就曾在八月十五夜举行宫宴,要求众人熄灭灯烛,一起月下同饮,共庆人月两团圆。

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也曾记录过当时中秋节的盛况,“王孙公子,富家巨室,莫不登危楼,临轩玩月,琴瑟铿锵,酌酒高歌……”。这也证明了中秋亲朋相聚,把酒高歌的重要性。

宋代孟元老《京东梦华录》节选

有一年中秋,欧阳修邀请好友王君玉,共赏明月,把酒言欢,没想到天公不作美,大雨骤降,打乱了原本的计划。

但欧阳修和王君玉不仅没有扫兴而归,反而和着雨声对酒当歌,尽情尽兴。欧阳修还以一篇《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》作为纪念:“池上虽然无皓魄,樽前殊未减清欢”。可见,中秋之意在于情,与所念的人喝“醉”美的酒,那便是团圆。

而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人来说,“酒”和“月”承载了更多对团圆的期盼,比如唐朝知名的“北漂”青年李白。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小李同学,从不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。但到了中秋,听着别人家传来的欢声笑语,几杯酒下去,也开始想家了。

不能回家怎么办?只能趁着酒意,奋笔疾书: 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。

大文豪苏轼的那首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更是诉尽了对亲人的思念。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”乡愁炽烈,只能把盏向月,一饮而尽,把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美好愿望都融在酒中。

中秋,承载着中国人的浓浓情思;酒,寄托人们对团圆的期盼,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。正如威尼斯wns8885556-(昆明)有限公司五星东方,让美酒不只是用来品味,更是用来传承的文化。中秋将至,记得与家人一起品美酒,享团圆!
 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